游客发表
这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健全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具有重大意义。
像强世功关于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的观点,就是误读了英国宪法学中的不成文宪法概念,并以此来解释中国宪法,从一种新的视角捍卫了传统意识形态宪法学的党制国家理论,回到了强调一党宪政的旧欧陆政治法传统,尤其是苏俄政治法的窠臼。格里菲思所做的政治宪法与法律宪法的二元划分,也不过是普通法原有的政治性与法律性二元划分之在当代宪法学领域的应用。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高谈弘论微信公众号:gaotanhonglun 进入 高全喜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政治宪法学 。张:作为学生,我觉得您的政治宪法学在方法论上采用的是政治发生学加历史法学的进路。如果暂不考虑英国法的这种特殊道路的话,我们重新考虑还有什么西方思想资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宪法的政治性,那恐怕就要数法国公法中的政治法传统。中国第二波的政治宪政主义,则是改革开放之后恢复法制国家的实践过程中的一批法学家们,像董必武、张友渔、王叔文、萧蔚云等人。张:评论界总是认为规范宪法学与政治宪法学是两种对立的学说。
其实恰恰是需要用司法宪政主义(法律宪政主义)的司法审查的宪法逻辑,来说明宪法就是高级法。孟德斯鸠的政治性概念比较传统一些、经验一些,卢梭的政治性概念就有很强的国家理论的逻辑色彩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国实际出发,发挥政治优势,遵循法治规律,与时俱进提升理念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需要推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进入专题: 依法治国 。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坚决纠正和撤销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让行政机关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让行政相对人法无禁止即可为。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让立法直通群众。
进一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深化法官检察官员额管理,统筹推进内设机构改革和新型办案团队建设,加快构建司法管理监督新机制,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努力让司法更公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政法机关按照党中央部署,深入推进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增强。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完善全面依法治国领导体制。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全面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导。
进一步明确立法权力边界,完善立法工作程序,坚决克服立法部门化、地方化倾向,切实防范立法中的利益输送和利益集团干扰。需要统筹推进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扎牢权力运行的制度笼子。创作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法治文化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法治蕴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深深扎根中国大地。
我们要深刻认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重大意义,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法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行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把良法善治的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让法治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
只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才能完成好这一历史使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全面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既要坚持高标准,更要守住底线,在厉行法治上当模范、作表率,带头强化对法治的追求、信仰和执守,真正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变成想问题、办事情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立法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的神圣工作。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实现权利有保障、权力受制约、违法必追责、正义可预期、公平看得见的善治状态,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进入专题: 依法治国 。从世界发展大趋势看,国家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制度竞争和治理能力竞争。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深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运用现代科技提高办案效率,努力让司法更高效。
依法立法的关键在于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立法,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推进政务公开法治化,扩大和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更加注重适应法治实践需要进行立改废释,从法治实践经验中提炼立法政策。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做好立改废释工作。
同时,法治领域改革进入深水区,会遇到更多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形成攻坚克难的合力。落实干预、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追责制度,维护司法裁判的终局性,增强司法判决的执行力,加强对司法人员依法履职的保护,努力让司法更有权威。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推进依法行政,推动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确保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当前,全面依法治国进入系统推进的新阶段,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需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好整体谋划、衔接配套。
推进行政程序法治化,用严密的程序遏制权力的任性。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立法机关与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做到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广聚民智。
综观世界近现代史,一些国家虽然也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坚持厉行法治,导致法治不彰、法治乏力,影响了国家现代化进程。创作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法治文化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法治蕴涵。
礼法结合、德法共治是中华制度文明的精髓。坚持以良法善治为基本取向,加快法治中国建设步伐。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崇高目标。坚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准确把握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我国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对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作出统一部署,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法治规律、体现时代特征的新要求新举措。我们要深刻认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重大意义,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法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对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推进庭审实质化,做到有证举在庭上、有理说在庭上。进一步明确立法权力边界,完善立法工作程序,坚决克服立法部门化、地方化倾向,切实防范立法中的利益输送和利益集团干扰。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